【签诗】
十方佛法有灵通,大除祸患作乾坤;
红日当空常照耀,还有贵人护家门。
【签诗语译】
佛光普照,神通广大,只要你信仰虔诚,即使遭遇大难祸患,也能逢凶化吉,化险为夷,何况阳光普照之下,又有神佛及贵人常临家堂保佑。这首签,有神佛"考试"之意。表示你现有困境,是神佛在"考验"你的定性及修为,耐性...等,不一定真的会有大事发生。但只要能诚敬谨慎,自然会克服困难而转忧为喜。求得此签暗示当事人有佛缘,问事求谋会得神明相助。但须有坚强的耐性。问求财,先难后易。问功名,能修善,自有神助。问婚姻,有媒可成。问诉讼,先凶后吉。问出外或移居,平平。问疾病,病情加重,老人及妇女危险,宜求神消灾解厄。
十方佛法无边,神通广大,只要你信仰虔诚,即使遭遇大难祸患,结局自亦不同,所谓“吉人天相”,自然逢凶化吉,化险为夷!何况阳光普及之下,又有“贵人”到家里保佑你呢!这首签诗,表示你有困难,但只要你能诚敬做事,自然会克服困难,而成功。遭遇困难,人人都会有,只看你得毅力和努力如何,结果当然不同了!问求财,表示先难后易。问功名,能修善,自有神助。问婚姻,有谋可成。问诉讼,先凶后吉。问出外移居,普通平平。有某妇女,接国外丈夫来信,言近日中返国,未言明何日,乃抽得此签来求解,佘曰:“明日中午可到!”盖以“红日当空常照耀”有“明”“午”之意,“贵人”可做“丈夫”解。翌日中午,其丈夫果然到家。
【解曰】
讨海:先微后有大利。
作塭:有利可得。
鱼苗:慢则有财。
求财:先无后有。
耕作:平平晚收。
经商:先难后吉。
月令:平后有贵人吉。
六甲:先男后女。
婚姻:难成。
家运:必得吉昌。
失物:可在。
寻人:在。
远信:速至有喜。
六畜:纳之可喜。
筑室:必有余庆。
移居:适宜大吉。
坟墓:显裕后昆。
出外:缓有贵人。
行舟:无大利。
凡事:贵人扶持。
治病:大命险贵人扶。
作事:和大吉散得失。
功名:望后科。
官事:微殃有贵人脱。
家事:门庭可恭可贺。
求儿:好。
【签诗典故】
朱寿昌寻母在长亭
农历六月十九日是观音佛祖得道纪念日。天刚亮,法音寺里已经钟鼓齐鸣,香烟裊裊,朱寿昌穿过人群,献上鲜花素果,祈求佛祖慈悲,但愿有生之年,能找到他的母亲刘代。
就在朱寿昌七岁那一年,母亲因为受不了大娘的虐待,就离家出走了,朱寿昌天资聪明又懂得上进,三十岁不到就考取了进士,当宋神宗举用王安石推行新法,曾经好几次要徵名朱寿昌入朝参政,他总是以“不能尽孝,那能尽忠”的道理推辞不就。
为了找母亲,朱寿昌宁愿在淮南一带当地方官,有时三年一任,有时一年一调战,十几年来已经走过不少县城,依然没有母亲的讯息,个把月前,他又请调到安庆,听说法音寺观音佛祖灵验得很,独自前来礼佛求神。
当朱寿昌正要跨出寺门,迎面来了位老和尚,口诵:“阿弥陀佛;施主眉头深锁,似有心事,何妨到家内小叙”,原来这位是法音寺住持圆明老和尚,进了客厅,小沙弥献过香茖,圆明看他温文儒雅乡,举止端庄,一问之下,才知道眼前这位就是刚上任不久的知府大人。
“大人不带朴从,自己微服到寺礼行香,必定有原因啰?”圆明啜口茶问道。
朱寿昌这才说出寻访母亲的心愿,圆明和尚非常感动,他从藏经阁拿出一套门品送给朱寿昌说:“施主大人,早晚礼诵,一字一字抄写,同时戒除喈欲,必定会得到菩萨的保佑。”从此朱寿昌,持齐念佛,每日抄写经书,从不间断。
不久,他又接到神宗皇帝的诏命调迁,虽然前呼后拥,仆从如云,但是仍然挥不去对母亲的恩念情怀,上任不到几个月,就挂冠求去,并且在菩萨面前许下了誓言,这一趟出门,要是找不到母亲,决心不再回来,纵然母亲已经不在人世,就算在阎罗天子面前也要见母亲一面。
他毅然背起行囊,很自信地告诉家人,快则一年,慢则三载,一定会接母亲回来团聚。他一路逢庄必入,见人必问。
这一天夏日炎炎,无风又无云,朱寿昌足足走了二个多时辰,还在黄土岗打转,口干舌燥,蓝布短衫几乎拧得出汗水来,背上的行囊却好像越来越沈重,不过出发前已经打听清楚,越过黄土岗就是同州了,只好顶着火球般的大太阳,加紧脚步。
羊肠小道蜿蜒而下,猛抬头,蓦见不远处一棵大榕树,蓊蓊郁郁,树荫下红砖绿瓦,竟有个土地庙,朱寿昌喜出望外,匆匆走进来,刚放下行囊,蓦见墙角一位花白鬍鬚、戴头巾的老公公,扶着拐杖颤颤地站了起来,他很礼貌地向老公公说了此行的目的。
老公公笑哈哈地说:“天底下人海茫茫,到那儿去找?这土地老爷的签灵得很,何不抽支签看看?”朱寿昌很恭谨的求得一签,这老公公笑咪咪地说:“下了黄土岗一进同州城,母子就不相见了。”
这一耽搁,已快黄昏了,朱寿昌匆匆下了山岗,只见一位慈祥的老妇人,若有等待地扶着五里长旁竹栏杆,朱寿昌上前恭敬地问声好,并且表明了来意,这妇人一听是杨州口音,正色问他的姓名,“晚生姓朱名寿昌,祖藉是杨州。”
这老妇人脸色一变,说:“你父亲叫朱巽,家从云,官拜刑部郎,你母亲姓刘?你七岁那一年她离开了你是吗?”朱寿昌一阵错愕,只顾点头称是,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,这时老妇人已经泣不成声,说:“儿呀!四十五年了,我们能在这里相见,这岂不是上天的恩赐?”
@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@
声明:部分内容来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!以上内容,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