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《易经》学习笔记---易经知识体系架构
易经的易字
易字的注释:
《周礼·春官·太卜》:“太卜……掌三易之法,一曰《连山》,二曰《归藏》,三曰《周易》。”
似乎可以看出“易”为筮书之通称。
《礼记祭义》:“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,立以为《易》。易抱龟南面,天子卷冕北面。”
这里“易”既为书名,又为官职名。易之为官,既掌卜筮,是易者以占卜之名,因以名其官。
汉武帝《轮台诏》:“易之,卦得《大过》。”
“易之”,即卜筮之。这里的“易 ”为占卜之举,即名词当动词使用。
易字的训诂:
一、《说文》:”易,蜥易,蝘蜒、守宫也。“
二、郭沫若《青铜时代周易之制作时代》:“本来‘易'这个字,据《说文》说来是蜥易的象形文,大约就是所谓石龙子。石龙子是善于变化的,故尔借了‘易’字来作为了变化的象征。”
三、甲骨文“易"作* ,亦作* 。黄振华《论日出为易》认为:”日出为易“。《参同契》:”日月为易“。
易有三易
《连山易》
亡佚。郑玄《易赞》及《易论》云:“夏曰《连山》……”。《周礼春官宗伯太卜》贾公疏:“《连山易》,其卦以纯艮为首,艮为山,山上山下,是名‘连山’…..“。 《欧阳文忠文集》欧阳修曰:“周之末世,夏、商之《易》已亡“。
《归藏易》
亡佚。郑玄《易赞》及《易论》云:“殷曰《归藏》……”。《周礼春官宗伯太卜》贾公彦疏:“《归藏易》以纯坤卦为首,坤为地,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,故名为'归藏'……"《欧阳文忠文集》欧阳修曰:“周之末世,夏、商之《易》已亡。汉初虽有《归藏》,已非古经,今书三篇,莫可究矣。“。《隋书经籍志》:“汉初已亡”。
《周易》
《周易》的“周”:一、“周普”之“周”,郑玄《易赞》及《易论》云:“《连山》者,象山之出云,连连不绝;《归藏》者,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;《周易》者,言《易》道周普,无所不备。”二、以代称“周”,郑玄《易赞》及《易论》云:“夏曰《连山》,殷曰《归藏》,周曰《周易》。”。三、周人之“周”,任继愈《中国哲学史》中任说:“商代甲骨文也是用来占卜的,但凿龟,看它灼裂的兆,手续比较麻烦。《易经》的占卜方法比较简单,因为是周人习用的一种方法,故称《周易》。”。
易之三义:
孔颖达《周易正义》:“正義曰:夫‘易’者,變化之總名,改換之殊稱,自天地開闢,陰陽行,寒暑迭來,日月更出,孚萌庶類,亭毒群品,新新不停,生生相續,莫非資變化之力、換代之功。……謂之為‘易’,取變化之義……鄭玄依此義作易贊及易論,云:‘易’一名而含三义,简易,一也;变易,二也;不易,三也。“。
易经的经
谁加的”经“字 ?
孔颖达《周易正义》卷首第八论谁加「经」字:“但子夏《传》云:虽分为上下篇,未有「经」字,「经」字是后人所加,不知起自谁始。案:前汉孟喜《易》本云分上下二经,是孟喜之前已题「经」字。”
经分上下二篇,上篇三十卦,下篇三十四卦。具体内容为:卦像、卦名、卦辞和爻辞。
卦像
《系辞传》有“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”。
卦名
六十四卦卦名依次為:(上篇三十卦)乾,坤,屯,蒙,需,訟,師,比,小畜,履,泰,否,同人,大有,謙,豫,隨,蠱,臨,觀,噬嗑,賁,剝,復,無妄,大畜,頤,大過,坎,離,(下篇三十四卦)咸,恆,遯,大壯,晉,明夷,家人,睽,蹇,解,損,益,夬,姤,萃,升,困,井,革,鼎,震,艮,漸,歸妹,豐,旅,巽,兌渙,節,中孚,小過,既濟,未濟。
卦辞
卦辞是说明《周易》卦义的文辞。一般认为是卜筮者的记录,与甲骨文辞同类。“卦辞是对易经全卦的断语”。
六十四卦共有六十四条卦辞。内容主要有:一、自然现象变化。二、历史人物事件。三、人事行为得失。四、吉凶断语。或分为象占之辞、叙事之辞、占兆之辞三类(李镜池《周易筮辞续考》)。其通例为先举出暗示意义的形象,或举出用于譬喻的事例,然后写出吉凶的断语。具体可分为:先叙事而后断吉凶,先断吉凶而后叙事;单叙事而不言吉凶,单言吉凶而不叙事。或叙事、断吉凶,再叙事,再断吉凶等不同体例。
爻辞
爻辞是说明爻义的文辞,《周易》六十四卦,每卦六爻,共三百八十四爻,加上乾、坤两卦各有一用爻,总为三百八十六爻,故有三百八十六爻辞。每爻先列爻题,后为爻辞。爻题皆为两字,一个表爻的性质,阳爻记为“九”,阴爻记为“六”;另一个表爻的次序、位置,自下而上,分别记为初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上。爻辞是组成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。其体例内容、取材范围与卦辞相类。有很多哲理性格官,如:“无平不肢,无往不复”(泰·九三),“三人行则损一人,一人行则得其友”(损·六三)等。 “爻序号后面的话就是“爻辞”。《易经》六十四卦每卦有六个爻,每个爻都有一段爻辞,共六段爻辞。爻辞是对各爻下的断语。”
易经的传
传有七种,其中《彖》分上下二篇,《象》分上下二篇,《系辞》分上下二篇,加《文言》《说卦》《序卦》《杂卦》共为十篇。汉代人们称为“十翼”,概经之有传,犹鸟之有翼。又称《易大传》。
《彖传》随经分上、下两篇,占“十翼”之二,为《易传》中的两篇。说明《易经》各卦之义,专门解释卦名、卦象、卦辞。而不涉及爻辞。唐孔颖达依据汉魏的注释,把“彖”训为“断”,即判定一卦之义。认为“夫子所作彖辞,统论一卦之义,或说其卦之德,或说其卦之文,或说其卦之名。”。《彖传》以卦体、卦德、卦象释卦辞,或以卦变释卦象,约有以下数种方法:一、以主爻释卦。二、以二体之义释卦。三、释卦之名义。四、以卦变释卦。五、综合释义。六、义理的发挥。《彖传》在《易传》中,是水平较高的一种。
《象传》随经分上、下两篇,占“十翼”之二。《象》又分《大象》和《小象》。《大象》每卦一条,共六十四条,解六十四卦之卦象、卦名、卦义,不释卦辞。《小象》爻象、爻位释爻辞,每爻一条,共三百八十六条。★李镜池指出《大象》“阐发儒家的政治、哲学和人生哲学”。孔颖达《乾·象·正义》:“总象一卦,故谓之《大象》”。孔颖达《正义》分《大象》体例为:一、总举象之所由,不论象之实体,又总包六爻,不显上体下体,则《乾》《坤》二卦是也。二、并举上下二体者。三、举两体上下相对者。四、虽上下二体共成一卦,而直指上体为文者。五、意在上象,而先举下象以出上象者。六、先举上象,而出下象,义取下象以成卦义者。七、虽先举下象,称在上象之下者。《大象》解经的水平明显低于《彖传》,有些明显抄袭《彖传》。《小象》以爻象、爻位释爻辞,每爻一条,共三百八十六条。明吴桂森指示技术如下:一、反文见义。二、补文尽义。三、先文起义。四、后文申义。五、另文发义。六、偏文举义。明吴桂森《周易像象述》评《小象》:“皆因爻辞有险易,其深义难窥,故又阐发一番,毕竟于爻义相关,有必不可少者,方才说出。”。
《文言传》为“十翼”之一,详解《乾》《坤》两卦卦辞、爻辞,六十四卦中唯《乾》《坤》二卦有《文言》,故只两章,解《乾》者称《乾·文言》,解《坤》者称《坤·文言》。「清」张英《易经衷论》云:“《乾》《坤》有《文言》,而他卦则间见于《系辞传》上下。盖圣人举《《乾》《坤》两卦示人以读《易》之法应如此扩充体会耳。「明」来知德谓《文言》为文章问答体之祖。
《系辞传》分上下两篇,占“十翼”之二。为《周易》经文之外全书原理的通论。以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立论,说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,肯定自然界存在阴阳、动静、刚柔等相反属性的事物;提出“刚柔相推而生变化”,“生生之谓易”的观点。认为相反事物的“相幸”、“相荡”、“相推”、“相感”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,是万物化生的源泉。提出“是故易有太极,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业”的宇宙衍生观。认为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”,即事物必须经过变革才有前途。同时又承认“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;卑高以陈。贵贱位矣”的永恒性。还阐释八卦来源、占筮方法、圣人四道、乾坤德性和功用、九卦的含义等等。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巨大作用,传中提出的太极、两仪、道、器、神、几、意、象等,作为哲学范畴被后世广泛运用。文中以蓍求卦法成为象数学的重要依据。
《说卦传》占“十翼”之一,主要记述乾、坤、震、巽、坎、离、艮、兑八经卦所象之事物。故所谓“说卦”,是说八卦之象,而非说六十四卦之象。用八卦以象事物分析事物性质。
《序卦传》为“十翼”之一,为解释今本《易经》六十四卦之顺序,其义起于各卦之卦名,而非卦象。孔颖达《正义》引韩康伯云:“《序卦》之所明,非《易》之蕴也”。一般认为《序卦》是《易传》中水平最低的一种。
《杂卦传》为“十翼”之一,分别论说六十四卦卦义。其释义用词极为简括,往往以一两字概之。韩康伯:“《杂卦》者,杂糅众卦,错综其义,或以同类,或以异相明也”。
其它:
朱熹《朱子语类》:“《易》乃是卜筮之书,古者则藏于太史太卜以占凶吉,亦未有许多说话。及孔子,始取而敷绎为《文言》《杂卦》《彖》《象》之类,乃说出道路来。”
魏荔彤《大易同解》:“《易》之为书,天地之气化,性命事物之道理悉备矣。学《易》者须分三层看:天地自然之气化是一层;人性及事物本然之道路是一层;占者应事接物,当然之知从是一层。
小结:
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:《左传》所记诸占,盖犹太卜之遗法。汉儒言象数,去古未远也。一变而为京、焦,入于禨祥;再变而为陈、邵,务穷造化。《易》遂不切于民用。王弼尽黜象数,说以老、庄。一变而胡瑗、程子,始阐明儒理;再变而李光、杨万里,又参证史事。《易》遂日启其论端。此两派六宗,已互相攻驳。又易道广大,无所不包,旁及天文、地理、乐律、兵法、韵学、算术,以逮方外之炉火,皆可援《易》以为说。而好异者又援以入《易》,故《易》说愈繁。
易德轩是专业周易文化网站,我们所提供关于易经知识体系架构的分析,只是为了方便大家查阅到相关的内容,我们也尽可能提供更加全面的资料,在你的生活中起到一定的帮助,你对于本文所讲《易经》相关内容比较满意,请你关注易德轩网或是下载安装易德轩网APP,我们随时提供你所需要的资料。你也可以随时查看易德轩每天更新资料。
@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@
声明:部分内容来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!以上内容,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。